春节在家既开心又烦恼?试着陪爸妈做这几件事

 公司新闻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2-06 05:32:36    |      小编

  很多网友调侃“过年回家,决不能超过三天!”到家前三天,家庭和睦,满汉全席;三天一过,买菜是你,洗碗是你,倒垃圾拿快递是你,最终被说“不干活的懒鬼”还是你。

  除了这些,还有七大姑八大姨轮番上阵,没结婚的催婚,结了婚的催生,生了娃的催二胎。

  在某社交平台上,更是有“过年不回家之春节恐归族”的群组。“恐归族”的恐惧,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,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的一种本能反应。

  很多年轻人感慨,每次满心期待春节回家和家人团聚,但却带着满满的伤害离开,一年又一年,轮回往复。

  不论是家人、朋友还是自己,仿佛都在我们身上安上了“社会时钟”——到什么时间节点,就该要做什么事情了。

  “该”工作了吧?“该”结婚了吧?“该”生娃了吧?“该”再生一个娃了吧……

  英国作家德波顿在《身份的焦虑》中写道:“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。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,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,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。”

  上学时候被问学业成绩,走上社会开始工作被问工资,工作几年了被问婚恋,结了婚了被问孩子……几乎所有人,都被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“社会准则”裹挟向前。

  人总会活在别人的“评价”中,很少有人能够及时突破重围,将“身份焦虑”甩在身后。而对于上了年纪的父母和至亲的询问和关心,也很难不在意。

 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,以及子女和父母长时间身处两地,造成了不同时代、不同空间的人群差异,这种差异在过年团聚期间,直接地体现在了子女和父母的观念、生活方式上。

  父母和子女在交流中,都难免夹杂着个人情感色彩。如果其中一方并不是在探讨,而是仿佛掌握了“真理”一样,单方面指导、评价甚至命令对方的人生规划,就很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。

  不得不承认,孩子们在一天天长大,而父母在一天天变老。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,如果有什么遗憾而无法自我安慰或解脱的话,会产生很复杂的情感。

  成年儿女也会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,这有可能会让他们有失控的恐慌,以及强烈的无力感。

  在他们担忧的时候,儿女们可以通过分享经历、讲述故事、共情感受等方式回馈,给予他们安全感。

  你在外面,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人了。但回到家,在父母眼里,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。

  春节好不容易回趟家,所以,就再次像小时候的自己一样,和他们相处吧。身前身后常跟随,让父母感到他们很重要,你很需要他们。

  过年回家,爸妈肯定会聊起曾经的往事,他们年轻的时候发生了些什么、在你小的时候都做过什么……好好听听这些他们在意的故事吧。

  找到机会,就聊聊工作中发生的趣事和烦心事、讲讲自己这几年的心路历程……这会让父母更了解你当下的生活,更理解你;同时,这些有趣的来自外面的故事,也大概率会让家庭氛围很愉快。

  健康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,父母上了年纪会更加关心。健身操、广场舞、科学膳食等这些知识,父母可能有所了解,也可能一知半解,我们可以多多与他们交流。

  如果自己的健康知识储备不够的话,打开典哥的主页,随便拎出来几篇,就能和爸妈聊上一阵。

  可以教教爸妈怎么使用那些便民的小程序或者软件,比如教爸妈点一次外卖、缴一次电费、清理手机内存等等。

  和爸妈翻翻过去的老照片,看看那时候年轻的爸爸妈妈,说不定也是一个颜值逆天的帅哥美女呢!泛亚电竞也可以发条朋友圈“秀一秀”。

  父母当年肯定也有值得骄傲的往事,静静地听他们讲讲。当然,很有可能他们提起的,更多还是你小时候的事情,那么津津乐道。是啊,孩子是父母最大的骄傲。

  如果你爸妈是一个关心时事新闻的人,聊聊新闻吧。当然,要避开那些有可能因为观念冲突,而产生争论的新闻。

  除了时事新闻,也可以聊聊和自己相关的新闻,比如所在的公司发生了哪些事情等等。典哥发现,在工作之后,爸妈会格外关注我所在公司的故事,可能他们也是想把公司新闻当作聊天的契机吧。

  借着春节这个契机,组织一家人穿上漂亮的衣服,一起去影棚,认认真真拍一张全家福吧。一张充满仪式感的时光留影,会成为一家人长久的记忆。

  只身在外,有没有某个瞬间,特别想吃家里爸妈做的饭菜?味觉,是人类最持久的记忆,是乡愁的源头。

  父母做的家常菜,便是幸福的味道,是最难割舍的滋味。所以,快趁着春节回家,学会一道爸妈的拿手菜吧,让味觉的记忆得以传承。

  在一部韩国小说《请照顾好我妈妈》中,五个子女将年迈的父母邀请到首尔过生日,但是妈妈却在地铁站走失了。孩子们追寻她的踪迹、复原关于她的记忆,这时才发现,竟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她。

  正值新春团圆时,泛亚电竞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吧,珍惜转瞬即逝的时间,一切都还来得及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